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借由它,让我们的过去获得意义,现在和未来诞生

UM心理主笔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2-11-15




伤口,再碰依旧痛
 
在一次为企业提供EAP服务的过程中,有学员问我:“老师,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但有个困惑,我应该从一对一的个人咨询开始,还是先参加一些团体呢?”
 
她的问题直接让我脑海中跳出两个N多年前自己经历过的两个团体画面。
 
其中一个场景是在身心灵的探索团体中,有位中年女成员不知道被触碰了内在的哪个开关,整个人平躺在地毯上,声嘶力竭地哭喊着,双手双脚在空中不停挥舞。你可以想象一个不会说话的婴儿,当TA极度需要妈妈的时候,哭求不得的景象。
 
我被吓得不轻,站在圈外呆呆地看着带领老师和内圈的成员跪坐在那个“大婴儿”周围,大家集体陷入失措和无力。
 
在另外一次团体中,主办方租下了酒店最大的房间,成员多达接近200人。其中有一个环节,两人一组不说话,对视3分钟。我的搭档是一位高中男生,穿着校服来的。在进行到不足一分钟的时候,我一点一点的看着他从眼圈泛红、嘴唇颤抖到最终泪水倾泻而出,最后趴在我肩头哽咽不停,不知道多少委屈。3分钟时间到了,他的抽泣仍未有止息的意思,全场静默,所有目光聚焦在我们两个人身上。等他哭够了,我的T恤已经被他的鼻涕眼泪混合物糊花了一大块。
 
因年头太久,这两个画面的前因后果以及带领者如何处理的,我已经记不得了。但从这两个事情中,似乎可以回答前面的问题: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可能存在过于早期的心理创伤,选择一对一的咨询要先于团体。因为早期的伤,还是要回到早期的关系中去养;和咨询师一对一的关系,就是象征性的和养育者的关系。
 
刚提到的两名成员,如果团体带领者无法妥帖处理好当时的状况,很有可能造成二次创伤,这个创伤不仅仅是当事人的,也波及全体成员。而当事人从崩溃情绪回到现实后,首先TA是否具备接受自己在团体中失控的能力呢?真不好说。何况还有更多后续需要被处理。
 
 



承载,成长的依托
 
我有一位女性来访者,她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三天两头要目睹父母对骂对打。母亲承受不住的时候,经常跟她说:“要不是有了你,我早跟你爸离婚了。”她很难过,“觉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赘”的信念挥之不去。莫名的空虚、无意义感如影随形,一直伴随她成年,直至结婚。
 
有了自己的家庭以后,她的绝大部分注意力仍然关注在父母身上。母亲还是会打来电话诉苦,她就要根据母亲的讲述,一边猜测父亲接下来的举动,一边思考要如何两边充当说客。如果过两天平静日子,她的内心会控制不住地起伏,总在设想父母的下一场风暴会如何来临。
 
我和她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她对父母关系的焦虑并没有减轻;而我知道,我的工作重点也不在此。反而我认为她的焦虑所在,正是她的资源之处。为什么呢?在她心中,自己是个累赘,就是多余的依附,在她心中还没有分化出独立的主体。而母亲的行为,对这个成年的来访者来说,其实也是累赘;我们可以看到一对共生的关系。
 
说白了,每天紧张父母的关系,占据着她大部分的精神动力,可以让她有个事儿干。在她的主体感未被稳固建立之前,如果强行抽掉依附的部分,空虚和无意义感就会凸显,这个地方必须要考虑风险。因此前期大量的工作要放在对她的共情、理解,回应上面,慢慢将自体感充盈起来,日后才可以平稳着陆。
 
后来在一次咨询中,她无比动容地告诉我,她从来不知道咨询师是这样跟来访者工作的。以前都是她努力弥合父母的关系,讨好和承载别人的情绪;现在体验到我一直在承载着她的无力,陪伴着她,并且不急于看到她的改变。她说自己人生第一次有这样的体验。
 
承载,当这个词被我的来访者拎出来后,我收到了出版社寄来的《团体咨询与治疗权威指南(第7版)》一书,翻开译者序,我立刻被一段团体故事吸引,摘录如下:
 
在一次以体验团体为目标的工作坊中,团体成员正在兴致勃勃发言。一个新入学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显得有些游离,似乎对团体交流的话题不感兴趣。轮到他说话时,他踌躇不定地表达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不喜欢团体?”团体陷入短暂沉默,气氛有些僵硬,这是一个有挑战的问题。随后,另一个成员也跳出来直截了当地说:“我跟你一样,也不喜欢团体。”这个回答让那个研究生得到很大安慰,他们相视一笑,仿佛一起上了一艘救生艇。与此同时,团体气氛由僵硬变成流动。很快,成员按对团体的态度分成了三个亚团体:不喜欢的、喜欢的、中间派。
 
带领者做了一个催化:“或许,大家可以谈谈,对于我们这个团体,你不喜欢和喜欢的部分?”之后,不喜欢团体的成员开始讨论不喜欢的原因。他们惊讶地发现,不喜欢的原因是那么地不一致。有人感觉带领者的工作太复杂、太有挑战性;有人则因为自己不擅于与人交流。
 
当他们讨论这些具体不喜欢或喜欢的内容时,原先在另一个亚团体中的成员也加入表达了相似性,这就拆分了原来的亚团体,而组合成新的亚团体。
 
在不断的共生与分化中,所有成员的感受和想法都被团体承载;与此同时,团体又为成员提供了大量的新视角和信息,让成员产生新的感受。在这个片段,那个表达不喜欢团体的研究生,已经很好地投入团体之中了。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研究生不喜欢团体,却参加了团体,又在众人面前能够表达自己对团体的不喜欢;这其实是他人格灵活的状态。正因如此,他很好地投入了。然而投入的目的不是让他喜欢团体,而是借由团体的承载,通过对团体的态度的不同表达,让每个人在自己的过去中获得意义,让现在和未来诞生。
 
当内在冲突被允许呈现,所谓对和错,应该或不应该的张力就下降,人就活得松弛一点。
 
至此,我想可以接着回答开头的那个问题了,即:一个人在自体受损不太严重、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功能后,再加入团体,心理安全系数会更高,收获也将更多一些。
 
 
 



一个人,一支队伍。
 
不夸张地讲,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加入了团体。从完全自给自足的温暖子宫,来到步步惊心的现实社会,实属不易。无论是自体或者客体关系学派,都承认养育环境这个团体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我们的咨询就是回到来访者被养育不当的位置开展工作。
 
作为一名以个案为主的咨询师,我和来访者共同体验一对一的承载;我相信,当来访者带着这份被承载,将自己投入更大的团体中,就有机会越长越结实。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到了一定阶段,做一对一个案的咨询师更需要补充团体的视角,更有利于推动咨询关系进入新的阶段,为来访者撑起更高更阔的空间,充分生长。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乃天下大势。
 
近两年我也留意到有一些非常资深的个案咨询师,开始学习团体、加入团体,部分人已经很好地带领具有自己特色的团体了。反而他们的个案也越来越精进了,呈现“一约难求”的态势,我觉得这太棒了。
 
好的咨询师,永远是稀缺的,一直被需求。这份职业,需要“把一个人变成一支队伍”的决心和气魄。日常的学习、被个人分析、督导都是必备;在转化、输出的路上,除了咨询以外,讲课、写作、带团体等等,都会让自己的专业化水准拓宽加深。这些让我们在专业时间内保持专业状态,发展不同专业形态,维持专业生态;带给我们强烈的执业自信和价值体现。
 
这里必须要提到团体咨询(治疗)这种形式,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新手还是资深咨询师 ,无论你是朝向个体还是团体发展;具备一定带领团体的能力,它会整体提升你的专业胜任力。从我个人的专业发展历程来看,包括在我早期的讲课、目前的动力学取向咨询、企业EAP咨询,甚至在我的写作中,都会有意无意出现团体的视角,它会帮助我在所有形态的工作中,变得更丰富立体,带给我的服务对象更有质量的使用体验。
 
学团体,必先备一本集工作理论与技术的权威之作,即案头指导书。它对于团体带领者的安全操作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本《团体咨询与治疗权威指南(第7版)》即将在UM心理独家首发。阳春三月,我建议你,买它。推荐理由如下:

01权威性

本书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导、中国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倡导者樊富珉教授审译;作者塞缪尔·T.格拉丁,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心理咨询系教授、美国咨询协会(ACA)主席、美国团体工作专业协会(ASGW),拥有50多年团体研究和工作经验。 


中美两位权威,隔空致意;借鉴这本集大成的团体咨询与治疗专著,探索我们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造福国人。


02顶级翻译团队

本书译者阵容强大,均为“樊门弟子”——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实验室的已毕业或在读的硕博研究生;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经验累积,包括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使得本书专业术语规范,专业表达精准,提供读者更加明晰、顺滑的阅读体验。


03团体百科全覆盖

樊富珉教授在1996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团体领域的著作——《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堪称中国在此领域的奠基人,并30年不遗余力研究和推广团体应用。作为本书的审译,这是她强烈推荐的一部团体专著。


集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发展性于一身;是团体专业工作的实务指南、团体专业工作者培训的绝佳教材。无论对实践者还是研究者,新手还是经验丰富者都将有所裨益。被誉为“团体咨询与治疗领域的百科书”。


04实操性强

实操性,一定会是团体工作者对本书重点关注的部分。首先关于团体的基本概念、原理、操作技巧等对新手来说是“硬核知识”,对经验丰富的团体咨询师是“温故而知新”。


中间部分介绍了大量团体实例,囊括针对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等各种对象;从心理教育、咨询到治疗;从结构、半结构、到非结构;提纲挈领地点出了各类团体的操作要点,对实际工作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性。


05内容与时俱进

一场疫情改变了全球,团体工作的方式转入线上已势不可挡。本书适时加入了对线上团体、电话团体等内容的探讨,也许这本身就是我们被团体“看见”的印证。更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参考文献,等待你拿到书继续解锁。


06新版全面升级

√ 比起前6版,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许多新颖的内容是同类专著中少见的,比如混合团体、团体中的创造性、电话团体、线上团体、以及对团体中伦理与法律的理解。


√ 此版不仅更新了最近的研究成果,而且使内容更具可读性和学术价值;特别注重加入了案例和思考题,带给读者更多的实用技术。


√ 增加了120多篇新的参考文献。这些资料都是最新的,许多较早的文献被删除了,使得本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时代感和由更多的证据支持。


√ 增加了章节概述,使读者能够了解本章的重点;每章开头增加了简短的介绍性故事,更易读。


√ 旧版中关于团体历史的章节被缩短、简化,以附录的形式呈现,更具可读性。


 每一章增加了新的内容和对旧内容的更新;还有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不同特定团体、技术和团体工作,短程团体和老年人团体。



 
作者:徐亚辉

点击“阅读原文”,看《团体咨询与治疗权威指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